找到相关内容1269篇,用时5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如本法师答:未信佛前所造的罪业,及信佛之后所做的功德能不能相抵?

      如本法师答:这应该从方面谈起:   一、未信佛之前所造的过失,必定恶因已种下八识田中,将后随机缘成熟,必感召恶果,造作何因,将得何果!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圣位亦有果报,圣凡不出因果,只是圣者受果报之际,心地如如不动,不恐慌,自在无动本尊,内心始终光明无惑,何以故?因为圣者明白造何因必感召何果啊!   、化业力为愿力,以愿力净化业力:如果修行者的...

    如本法师

    佛学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3461112248.html
  • 管理机制(五)

    总经理也不例外,他的专业性体现在方面: 一,对“效果”把握的专长:换句话说目标客群回头的理由是什么?归结到最后就是经营人准确无误地抓到了他们想要的“效果”,从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上成功地捕捉到...说一个死守某一时期相对平衡点的总经理同样不太专业。 ,保障最好“效果”前提下的成本控制,也体现了总经理的专长,合理使用“人,才,物”达到最好的“效果”,还是那句话:“用钱用在刀口上,用人用在紧要处...

    毛毛虫

    |管理机制|

    http://www.fjdh.cn/wumin/2007/10/08595118537.html
  • 悲心的所缘与行相

    离此苦,愿其舍离我当令离。   悲心的行相有方面,即想:怎么能让有情脱离这种痛苦(为有情着想的心);但愿有情脱离痛苦(善愿心);我应当让他脱离痛苦(责任心)。   例如,见他心情忧郁,心想:怎么...、苦逼众生:“苦”指苦苦,即身陷苦海被痛苦折磨的众生。心缘备受痛苦的恶趣众生,以及被生老病死等苦所折磨的善趣众生,生起悲心。   四、暗覆众生:“暗”指无明,不知业报而恒时造恶的众生,叫暗覆众生。...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菩提心|悲心|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2/12012120648.html
  • 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大会在福州隆重举行

    方面内容:   一是庆祝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福建省政协民宗委,福建省省委统战部、福建省民族宗教厅、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在仪式上发表了讲话;福建省民族宗教厅、福建省...位,为每位高僧撰写出版一本评传,每本评传约10万字,书稿经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将由福建省开元佛教文化研究所委托相关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是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实习基地挂牌仪式。中国人民大学与...

    佚名

    |研究所|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04/09215722597.html
  • 现代因明之 学派

    学五科讲习纲要,主张从“心性本净”、“转依”、“法界”方面论释说明,提出讲习要典五十部,对佛学作系统研究。建国后蜀院继续开展研究活动,拟定“内学基本问题”和“隋唐佛学史纲”两大课题,编纂“藏汉佛学...育材利世”为宗旨。初设学、事两科。后改为问学、研究两部和学务、事务、编校流通处。其发展分四期:第一期(1922——1927)着重办学和编刊唐代著述。1923年起社研究部正班及试学班,习法相、唯别要典。...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094938617.html
  • 慈悲——佛教的和平使命

     人的行为规范包括方面:正语、正行、正命。年轻一代必须懂得,培养这种优良的品行和高尚的节操,是为了让大家拥有和谐美满的生活。只有这样,一个以慈悲为导引的社会才有望出现。这里并不是在强制推行一种道德...

    柏克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13939404.html
  • 依法谈妙

    、意方面不可思议的神通。  8、说法妙:如来说法都要令众生开佛知见,所说义门,微妙不可思议。  9、眷属妙:是针对佛陀眷属即承受佛陀身中两轮的化他作用为对象。所谓眷属有五种:理性(众生与佛之理性平等...,是二粗一妙;般若圆教中带通教别教,是粗一妙;而法华纯圆独妙,一法不隔,是为绝待妙; 尤如法界,是整个世界无可对待的。   本门、牵门各有十妙,先论牵门十妙。牵门十妙是针对《法华经》前十四品所说来...

    永 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44049981.html
  • 无分别智与无分别理

    无分别智与无分别理  唐仲容  无分别理是诸法的实相,悟入无分别理、证得诸法实相就得有无分别智  1、悟入无分别理要从方面着手:①观一切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其相虽有,然如梦幻,了无实我法性,故密意...可得,故说唯相无法。一切法都只有相,而无实体。  2、无分别智的种类中,加行无分别智种:①因缘生,指必须要有如来种性为“因缘”,才能生起无分别智。②引发生,指要待有宿世所习的善根“引发”为因,才能...

    唐仲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75850418.html
  • 僧肇《物不迁论》思想研究

    存有的问题,介绍“三世实有”与《中论》的主张,与僧肇的主张相比较。  第四章:详细分析《物不迁论》的论旨与理论架构,从着论主旨、“不来不去”的论证、论证方式等方面来说明。本论基本上是要透过“不来不去...

    黄百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43156933.html
  • 摄论学派-弘扬《摄大乘论》得名

    识(净分)继续发展,对治妄识(染分),这样就可以证入阿摩罗识而成为佛,因此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没有永不能成佛的众生。这是各家共同的说法。另从境行果方面的教理来分析。关于境,他们说真如有其二义,一所缘境为真如,亦即实际;二能缘心亦为真如,相当于第九阿摩罗识,亦名本觉。二者合一,称为能所统一,理智不二。又就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与自性(分别性、依他性、真实性)的关系而论,正智通于依他性与...

    田光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93558466.html